都江堰 灌溉成都平原的千年水利工程 - 中國行腳

都江堰
都江堰-屹立不搖的千年水利工程
本文特別感謝:中國地理雜誌攝影師-褚作遠 拍攝



寶瓶口分流處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的著名水利工程師,他對於天文地理的知識淵博,他的名子叫:李冰。其中名留後世的工程,則是位於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這是一座兼具灌溉功能佇立在岷江上的分洪道。因為它的修建讓四川成都平原沒有水患。



安瀾橋-佇立泯江上
人稱「天府之國」的成都,並非一開始就有的美譽。是在李冰治水成功後才出現的。李冰在西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他為蜀郡太守,蜀郡當時常常發生旱災雨水災。這裡的人民長久以來一直遭受洪水與乾旱的侵襲。李冰任重道遠,誓言改善旱澇,開啟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序章。



泯江流經成都平原示意圖

李冰開啟治水工程之前,親自做了完整的田野調查。對當地的地理環境考察非常仔細,他發現岷江發源於岷山而水流湍急,通過灰窯村進入成都平原。泯江錯綜複雜的地形,加上河川從上游帶來泥沙導致淤積現象,在特定的時間非常容易泛濫。常常西邊鬧洪災時,東邊卻因缺水而常常發生旱災現況。




阿弘與都江堰景區的入口牌樓合影

李冰設計了都江堰,主要工程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處水利建設組成。這三個碩大的水利組件佈局到位,兼具防洪,灌溉和航行三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它依然挺立在岷江上,在世界的歷史上這樣的水利工程非常罕見的。中國政府於西元2000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讓這處使岷江洪汛分流的水利工程,獲得國際旅客進入四川成都市必定造訪的景點。




阿弘來成都出差多次,這次受邀前來為成都壹旅遊科技(股)公司做教育訓練。該公司籌建四川省旅遊局的景區網上導覽系統,剛好都江堰語音導覽系統也是壹旅遊建置完成。所以壹旅遊派遣該公司的地圖繪製師-褚作遠帶領阿弘前往參訪都江堰並評估該系統之狀況。




碩古今來都江堰攬勝遊玩的騷人墨客其中一位,余秋雨遊覽都江堰時以文人淵博學問、旅人敏銳的感官,將堰上風光、綠水青雲的景色譜上了文人的風骨,爲這都江堰千年水利工程,畫上濃厚文化之妝。



余秋雨寫道:拜水都江宴,問道青城山。



泯江源自於岷山,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公尺。



石砌工法-都江堰中的建築基座

龍生九子-贔屓



二王廟-主祀為李冰父子


二王廟主殿迴廊



二王廟主殿屋脊孔雀木雕



二王廟前庭-種植類似台灣九芎樹



二王廟主殿正面



深淘灘中的灘字,是指鳳棲窩山體下的河道,洪水來後會造成泥沙淤積,必須常常清淤。深淘灘就是提醒後人每年清淤時,河床淘泥沙要剛好適中,淘得太深的話,寶瓶口進水量太大,會造成水災;而淘得過淺,寶瓶口進水量太小,又難以保證成都平原的灌溉。




而低作堰是指飛沙堰於修築的時候,堰頂宜低作,這樣有利於排洪和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的作用。提醒後人切忌用高作堰的方式在枯水季節增加寶瓶口的進水,那是一種短視近利的做法,在洪水季節會造成嚴重淤積,使工程逐漸廢棄。



玉壘山



玉壘關城門



玉壘關城門



松茂古道上兩旁銀杏非常美麗



玉壘關上的閣樓



阿弘被攝於玉壘關道上



安瀾橋上與泯江合影



寶瓶口與離堆



離堆公園



阿弘與褚作遠(中國地理雜誌攝影師)合影



南橋江景



玉壘山上遠眺成都平原




都江堰碑文



魚嘴將泯江水分流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  石碑



南橋牌樓



阿弘如今借文學家之對聯寫出這覽勝山水的感想:

拜水都江堰
鳳棲窩裡深淘灘
龍離堆旁低作堰
乘勢利導順因緣
因時制宜教人間
乙未 小雪  阿弘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