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舊胡同文化區 - 北京市的社區再造篇 - 中國行腳
一座偉大的城市 不是看它有多少摩天大廈 而是看它有多少文化遺產
派駐北京工作的日子中,週末是阿弘戶外學習重要日子。這次阿弘參加了一個有意義的社造活動:北京白塔寺文化建築群改造沙龍。這是一個由中國建築研究院執行小區改造計畫的專案活動,開放給一般市民參加。像這類深度學習的活動,台灣人的優勢就是華語無障礙。
當天我們先在中國林業大學裏頭聽工作團隊的報告,各團隊針對執行的專案進行40分鐘的報告,內容非常精彩。首先從北京市區中整體文化建築位置做分類和區隔,再進行該區功能定調。這次主要以白塔寺文化建築群做詳細的介紹。
很多朋友對白塔寺這古建築非常陌生,但是我換個方式說:倚天屠龍記中趙敏郡主囚禁六代派的萬安寺,這樣大家就熟悉很多了。阿弘現在說正史:元世祖忽必烈初建大都城時,為了迎奉釋迦摩尼佛的舍利子,聘請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主持修建。西元1279年白塔建成,成為了中國境內最古老也最大的藏式佛塔。該年白塔完成後便開始建造塔身四周旁的寺廟建築,歷時九年完成了大聖壽萬安寺。西元1368年萬安寺遭雷擊造成大火焚毀,明宣宗朱瞻皇帝下令重修白塔與寺廟。所以萬安寺不是因為明教為了救六大派而被庫庫特穆爾-漢名王保保燒掉的。
白塔寺位於清朝北京外城牆阜成門(現今三環)以內的區域,白塔寺建築群主要分為三部分:寺廟周圍的古胡同。在寺廟西邊的大文豪魯迅的故居,現今已是魯迅博物館。還有白塔寺本體。所以整個建築群改造需要體現這三大部分。
白塔寺為國家級古蹟,所以所有建築需以翻修的方式最大保留其文化價值。魯迅博物館則是以展現魯迅文學為改造主軸。周遭的胡同住宅區則是以修護胡同住宅並增加其居住或商業功能性來定調。
結束完室內講座,我們親自來到現場,走出阜成門地鐵站,往阜成內大街看,街道以北是古建築群,街道以南是現代辦公大樓。有很大的視覺反差。
走入胡同住宅區中,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胡同內有很多小攤販-菜販子、水果攤、肉攤、還有各生活百貨樣樣齊全。其中有一攤位讓我佇足不前。攤商擺著一罐罐的透氣塑膠瓶,瓶子不大,約十五公分立方。
我湊近一看才發現這裡頭是一隻隻蟈蟈(大螽斯)。北京人很喜歡玩鬥蟈蟈遊戲,所以傳統攤販也會賣這蟈蟈來當成人的玩具。忍不住與牠留影一下。
魯迅博物館整修後,外觀就像古時候的大戶民居,古樸醞純。
但是走入室內,設計師採用大量透光的建材做屋頂材料,並用白色壓克力做成魯迅文學中的文字天花板,給人有種新舊融合的視覺交換。
白塔寺內部因為正在做古蹟修復而暫停入內,我們一群人只能夠繞著寺廟圍牆走一圈,一覽這國家級古蹟的風采。每次探訪這些歷史悠久的老建築,心中還是會想起台灣的土地上也有許多古建築,雖然年代沒有中國久遠,但是卻是述說著台灣土地上的故事。建築本身就會說話,只要人們願意理解它的故事。走在北京城,心繫台灣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