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院 - 法華經特展心得

 

故宮南院特展 - 法華經及其美術

法華經是佛教大乘初期的典籍,約成立於西元1世紀前後的印度。在法華經中,釋迦摩尼佛透過不同的方式,一次又一次的宣說人人都能獲得跟佛陀一樣的圓滿智慧,並要眾人相信自己有這樣的潛力。


經中亞絲綢之路,法華經自西元3世紀傳入中國,逐漸受到推崇,之後更普及於韓國、日本。法華信仰可說是東亞佛教文化圈的一大特色。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更被東亞佛教徒日常念誦,對觀音信仰在東亞盛行,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再者,法華經推崇寫刻佛經與造像,也因此造就了相當數量的美術遺存。以院藏佛教典籍而言,法華經也是數量最多的一部。


歷來解析一部佛典,常將經文分為 :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以幫助大眾理解。序分說明該經宣講的地點,參與人物等背景,正宗分闡明該經教義或細說修行途徑,流通分頌揚修行這部經典的助益,並鼓勵信眾廣為流傳。


健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的彌勒菩薩法像
法華經現存三種漢譯本,其中鳩摩羅什亦有原譯本(27品)與後代增修本(加入提婆達多品共28品)的差別。因鳩摩羅什後代增修本普遍通行,本展覽所用各品次皆以鳩摩羅什後代增修本為準。


唐代高僧道宣法師 - 妙法蓮華經宏傳序文寫道 :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為蓮故華,花開蓮現,華落蓮成。

皇帝序裡提到的這三句話,出自隋代高僧釋智顗對法華經以蓮花為經名,所做的解釋 : 蓮是蓮子,華是蓮華。這三句話的意思是 : 蓮花開花只是過程,其目的是為了結蓮子。因為眾生一開始難以理解深奧的道理,佛陀僅說淺顯易懂的教法,但這些只是權宜之計的方便法,並不圓滿。時機成熟時,佛陀就要引導眾生到達跟佛陀一樣圓滿的境界,稱為一佛乘。蓮華譬喻方便法(過程),蓮子譬喻一佛乘(最終目的),這也是法華經經名的由來。


法華經到底在說什麼?

傳統的佛教(上座部)認為,只有導師釋迦摩尼佛能證悟佛陀的圓滿智慧。一般人努力修行,僅能達到羅漢的層次。親聞釋迦摩尼佛說法的弟子(聲聞弟子)們,就是羅漢的典型。但在法華經中,釋迦摩尼佛宣說眾人都能跟他一樣獲得圓滿的智慧,也就是所謂的成佛,其方法是行菩薩道,包括禪定,遵守戒律過嚴謹的生活、發願以慈悲心利益眾生等,希望修行者將學習的典範,從羅漢轉變為菩薩。


法華經成立的背景

釋迦摩尼佛入滅後,佛教教團逐漸分裂為重視傳統的上座部,以及因應社會變化而產生的大眾部。大約西元1世紀左右,大眾部中發展出一個支派,更強調修行的目的是要利益眾生,自稱為大乘,意思是偉大的車子。

方便法(三乘)=蓮花=過程 ; 一佛乘(大乘)=蓮子=最終目的

在法華經中,釋迦摩尼佛對聲聞弟子說 : 因為眾生一開始難以理解深奧的道理,佛陀僅說淺顯易懂的教法,但這些只是權宜之計的方便法,並不圓滿。時機成熟時,佛陀就要引導眾生到達跟佛陀一樣圓滿的境界,稱為一佛乘。蓮華譬喻方便法(過程),蓮子譬喻一佛乘(最終目的),引導到跟佛一樣圓滿的境界。法華經把方便法稱為三乘,也就是三種車子,引導到佛陀境界的方法,稱為一佛乘。法華經的主旨,就是透過三乘方便法,要通往一佛乘,也就是會三乘歸一乘。


法華經內容章節



法華經的論疏與拜懺

法華經在印度受到諸多重視,傳到中國,歷代許多佛教祖師鑽研此經,提出論說。特別是隋代智顗法師開創天臺宗,將法華經推升至釋迦摩尼佛所宣說的所有經典中最高位置,不僅提出精細的疏解,更展開出禪修、拜懺的實踐方法。


二佛並坐與經塔信仰

二佛並坐是法華經最早出現的美術圖像,典故出自法華經中的見寶塔品,當釋迦摩尼佛宣說法華經到一半時,多寶佛乘坐七寶塔從地下湧現,證明此經所說皆是真實。之後,七寶塔開啟,多寶佛邀請釋迦摩尼佛入坐,二佛遂並坐於塔中。二佛並坐代表了過去世與現在世的佛陀共同許諾了法華經所宣說教理的真實,成為法華經堅定信仰的表徵。承繼著之前的佛教傳統,法華經強調建造佛塔的功德,但認為塔內應以法華經的供養來替代佛陀舍利的供養,因此除了造塔外,還產生經塔類的作品。


展出國寶 : 北魏 太和元年銘 青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作品解析 : 佛像由背光、坐像與台座三部分構成。


背光 : 上層為法華經,塔內為釋迦摩尼佛與多寶佛二佛並坐,塔外兩側為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的場面;中層中央為釋迦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下層中央為誕生佛,左側摩耶夫人攀樹而立,太子自右脅誕生,右側龍王浴佛,最外側兩長方形榜題,現字跡已不清。


主尊 : 結跏趺坐,身著袒右肩僧祇支,外披大衣,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住衣角,藉由大衣環繞身體,將坐像向內收斂包覆,形成全像堅實而穩定的核心。坐佛的捲髮作大渦紋,五官清秀,大衣衣緣翻邊,衣褶呈分叉做工細膩,與背光的火焰紋相呼應。

台座 : 分上下兩層,下層為方形,上層為亞字形須彌座,底部寬廣穩定,上部漸收窄,營造出高聳的氣勢。座前兩立雕獅子,回首轉身,姿態威武。 背光以成束的珠串綵帶區隔出內、外圈。內圈為七尊小坐佛,其中三尊組成主尊的頭光,外圈環列U形火焰紋,每一個火焰紋內又填滿平行排列的弧形線,有如熊熊燃燒的烈火。最上緣圍繞曲折的卷草紋,須彌座的斜面為仰覆蓮瓣紋,中央束腰飾菱格狀花瓣,下層方形台座的上緣由穿環上下交錯的棕櫚葉組成一帶狀飾,座足四面開光,兩側為供養人,三面共六位。 背光背面飾說法圖像。



法華七喻

釋迦摩尼佛說法善用譬喻,法華經更以眾多譬喻故事聞名。有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成喻、繫珠喻、髻珠喻、良醫喻等,所謂法華七喻最為著名。法華七喻的說法,現存最早出自印度祖師世親菩薩所著的法華論(漢譯-妙法蓮華經優波堤舍),論中提到這七種譬喻故事乃針對七種煩惱眾生的心病。二佛並坐主要體現法華經的堅定信仰。法華七喻則更具體地傳達法華經教說的主要內容,也就是佛陀過去所說的僅是權宜之計的方便法,並鼓舞眾人往佛陀的智慧境界邁進。

文 : 故宮展覽解說內容




網站:http://paul-aries.blogspot.com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aulyaohun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