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禪寺之古建築溯源記-台灣遊玩塾

臨濟禪寺是台灣僅存少數的源自唐代受日本保存而發展的木構建築風格

唐代建築在台灣的古建築之生命延續 : 臨濟禪寺

臨濟禪寺是台灣僅存少數的源自唐代受日本保存而發展的木構建築風格

古建築研究者 : 陳景功 老師

古建築研究者 : 陳景功老師

陳景功老師是台灣少數鑽研的古建築工法的研究者,早期跟著李乾朗老師做古建築田野調查與研究。他致力於推廣台灣古蹟的導覽解說,並深入研究傳統建築技術與工法,尤其是在寺廟、宗祠等古建築上具有豐富導覽經驗。


日本鬼瓦

日式建築特殊的鬼瓦

鬼瓦是日本傳統建築中獨特的屋頂裝飾,通常位於屋脊兩端或中央。最早的功能是防止屋頂漏水和加固建築,但後來逐漸成為驅邪避凶的象徵。鬼瓦的造型多樣,常見的設計包括惡鬼面孔、龍頭等,象徵守護住宅或寺廟,避免災禍入侵。這些瓦片通常以陶土製成,雕工精細,展現了日本匠人的工藝技術和美學,成為日本傳統建築文化的一部分。


禪林祖師墓
開山祖師 - 梅山玄秀大師之墓
梅山玄秀是日治時期重要的佛教僧侶,來自日本,致力於台灣佛教的發展與推廣。他於1922年來台,積極推動佛教教育,並創立台北艋舺龍山寺學院,培養了眾多僧才。梅山玄秀強調宗教與現代社會的融合,並參與慈善事業,如創辦孤兒院、醫院等,深受當地信眾敬重。他的貢獻促進了佛教在台灣的扎根,對佛教的現代化和本土化有重要影響。



台灣八十八佛朝聖之路
臨濟禪寺後方石階上的萬靈塔前,有一廣場上有日本所謂「四國八十八所石佛」讓信徒朝聖的佛像,在日治時代的台北有八十八尊石雕佛像,因國民政府去日本化行動至今只僅留存九尊石雕佛像。



文殊菩薩像
禪寺後方要上萬靈塔的石階上,有一小佛龕。
佛龕中有日治時期留下古樸的文殊菩薩像。
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造型相當古典優雅。




日治時期的石雕佛像
日治時期留下的石雕佛像



日本時期的古建築
兒玉源太郎家徽
兒玉源太郎的家徽是「九曜紋」,這是日本傳統家紋之一,圖案由中央一顆大圓點和周圍八顆小圓點組成,象徵星辰排列,常見於日本貴族和武士家庭。這個家徽的設計簡潔,卻蘊含深刻的象徵意義,與宇宙、星象相關,代表力量、守護與家族的繁榮。兒玉源太郎家族使用的「九曜紋」既彰顯了其武士世家的身份,也體現出對傳統文化的尊崇。



柱礎
日治時期特殊的柱礎
柱礎是傳統建築中的重要構件,位於柱子底部,起到支撐和穩固柱子的作用。它通常由石材或混凝土製成,不僅能有效分散柱子的重量,防止地基下沉,還可避免柱子直接接觸地面,防止受潮或腐蝕。在中國、日本等東亞建築中,柱礎還具有裝飾功能,常雕刻各種花紋,增添建築的美觀與文化內涵。柱礎的設計結合了結構支撐與美學價值,是傳統建築中的關鍵部件。



大殿上晚課時間,法師開始上晚課囉。



陳景功老師
陳景功老師 介紹當時日治時期-高石組營造廠 的特殊工法。



臨濟禪寺鐘樓
禪寺鐘樓旁的方尖碑,可以看見當時黨國教育體制下的去日本化遺跡。



臨濟護國禪寺
大雄寶殿
臨濟禪寺大雄寶殿是日本真言宗寺廟建築的典範,氣勢宏偉,融合了莊嚴與寧靜的氛圍。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象徵佛陀於人間弘法渡眾之精神。建築結構採用木質梁架,屬唐代日式傳城之風格。內部空間寬敞,設有佛像、法器,為僧眾修行和信徒禮佛的中心,整體設計表現出禪宗簡樸與莊嚴的精神風格。



斗栱
連續斗栱讓重簷之間間距拉大,讓整體大殿的建築看起來非常雄偉。
斗栱是中國傳統木構建築中的重要構件,位於柱頂與屋檐之間,作為承重和裝飾結構。其特色在於層層相疊的斗形和栱形構件,形成優美的曲線,既能承擔屋檐的重量,又具防震效果。斗栱設計精巧,結構穩固,運用榫卯技術無需金屬釘子,展現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除了實用性,斗栱還常以雕刻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增添建築的藝術性,是中國古建築的重要象徵之一。



兒玉源太郎家徽
大殿屋頂山牆中藏著 兒玉源太郎 的家徽



古剎晨鐘
建寺當時留下的古鐘



古樸大殿



古樸的佛像
古樸的文殊菩薩法像



地藏菩薩像
塵點劫前久已成佛,冥陽救苦,大願地藏王菩薩。



大殿上的鑾燈非常精美



觀世音菩薩
過去正法明佛,現前觀世音菩薩。



今日學員合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