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舊城之前世今生-台灣遊玩塾
閩南泉州人陳賴章於西元1709年於大珈臘(今台北市)進行開墾,
種下了凱達格蘭族遷徙的前因,
最終清朝也於一百七十五年後在台北盆地建城開府。
巡撫劉銘傳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從基隆至新竹,建起了亞洲先進的鐵路。
最終清朝也於一百七十五年後在台北盆地建城開府。
巡撫劉銘傳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從基隆至新竹,建起了亞洲先進的鐵路。
西元1895年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
開啟了日人治臺的五十年時光,
這五十年間的台北城,從封建時期的農村城市。
走向了現代化的城市樣貌。
從張躍騰老師的老照片中,一睹當時台北城市的美好願景。
用行走的方式,尋找這城市的紋理。
可以發現許多歷史留下的證物,這就是走讀的樂趣。
今日參加 : 台北舊城前世今生走讀,記錄下許多感動的畫面。
台北車站的世代樣貌
很多台北人不知道台北車站曾經有過四種世代的樣貌,清朝稱之為台北停車場,於現今市民大道旁剩下了遺址碑。日人所建的第二代西式古典風格,則是最有美感的車站。隨著台北城市人口增加,日本政府將三代車站擴建成交通樞紐級別的車站規模。最後國民政府於1989年改建了台北車站的樣貌至今。但是日本人所建的車站位置,已非現今的車站位置。日人所建的故事,小編留下伏筆,往下文觀之即得日人都市規劃之心要。
台北工場 (清代機器局遺址一部分)
台北工場舊址是清朝時期的機器局廠房,機器局的興建是清廷希望以軍工業的自製能力與西方抗衡,為台灣巡撫劉銘傳所建。當時台灣軍事建設不足、需要培植現代化技術人才。劉巡撫積極設立台北機器局,這是台灣地區第一批現代化軍事機構之一。而機器局面積很大,場館眾多。日本時代將某廠房改建為鐵道車輛組裝與維修保養工廠,戰後則成為舊台灣鐵路管理局的大禮堂,成就了目前的建築樣貌。現今的台北工場管理單位是台北市政府,也是唯一於國立臺博館鐵道園區中的地方政府單位。
清代機器局的遺構
台北機器局在日治初期即改設為「台北兵器修理所」擔負台灣全島陸海軍兵器之修理。而今這片清朝機器局建築群,已剩下一面由台北近郊開採的砂岩所建之石牆,石牆上還留著許多被國民政府搬遷來台的眷屬增建的建材(如磁磚)。添增許多移民的故事。
張躍騰老師與走讀的團員於鐵道部廳舍大門前合影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屬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管轄。1885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之後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為臺北工場。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1909年臺北工場向東擴張,新建車輛修理工場、塗工場。1915年起拆除基地南邊原有建物,1918年新建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並存,成為南廳舍、北工廠配置,直到1934年臺北工場搬遷至松山,今國定古蹟臺北機廠。街廓內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物,歷經2005年興建捷運以及2013古蹟修復拆除不保存者,目前尚餘十棟,其中包含八處法定文化資產。(文史資料參照於臺博館網站)
台北舊城-北門
清代台北舊城的建因 : 始於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巡台後奏設台北府三縣之議。1875年清廷准奏,但至1877年始由林達泉試署台北府,後因艋舺、大稻埕及基隆各執己見,選址爭議不斷。1879年代理知府陳星聚公布招建告示,定址於艋舺及大稻埕東南廣闊水田上,因而規劃出無既建物影響之方正城格,成中國首例城市規劃。建城歷經經費募捐拖延、土質改良困難、風水轉向爭議及中法戰爭壓力,終於1884年11月趕工完工,奠定台北城堅基礎。但舊城最精采的故事是舊城的風水勘輿學。想了解的朋友一定要來參加走讀,現場探勘一遍,就會水落石出。
台北郵局
臺北郵局是一棟巨大的四層建築,裝飾簡單、線條簡潔。日本人建築時為三層樓,之後國民政府時期增建第四層,並拆掉圓拱門廳。列入古蹟之後依照原圖修繕成如今樣貌。入口門廊突出且呈圓拱狀,建物正面配置四組雙圓形古典式門柱及山頭裝飾,外觀上使用窗洞間內立雙柱分隔窗扇且分化成兩大一小的三開間正面,內部大廳挑高兩層,構造採簡化設計,柱子與大廳天花板的古典雕刻,十分細緻優雅,今日的臺北郵局,由於位在北門旁邊,又稱北門郵局。
張躍騰老師訴說 : 他30年前前往歐洲考察後,提書建議郵政總局改善郵筒設計的故事。
三井倉庫
1900年代,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北總部與倉庫原設於大稻埕河岸,至1910年代時皆遷往北門町。三井倉庫所在的北門口於1913年11月29日發生大火導致八戶木造建築焚毀,因此1914年5月21日,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本店發出公文,同意建造磚瓦建材的二層倉庫。此建築設計為四柱三間連續拱間,寄棟式屋頂,主樑木桁架跨距深遠,建物中央正背立面均設山牆。一樓外觀三道拱圈構成,二樓外觀有三座垂直長條窗。倉庫於1914年興建完成後,即交由與三井財團關係密切的廣通運輸社經營,1935年以日幣1,005圓整修後,交給日東商船組經營。二戰結束後,交由臺灣省政府物資局管理,2002年由臺鐵接管,短暫出租民眾使用後,即荒廢多年。2009年7月16日,市議員李文英會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都市更新處會勘。文化局將於8月中旬召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調查。2011年6月25日,文化資產審查委員會上,將此倉庫以「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之名登錄為歷史建築。
撫台街洋樓
日治時期為經營土木營造業的高石組本社社址,建築設計和用料皆屬當時之前衛建築風格。一樓為唭哩岸石砌成,寬敞的騎樓顯示出當時日本時期都市規劃對行人之尊重。騎樓以半圓拱門作為出入;二樓為木造,外層再飾以洗石子面裝飾;屋頂為較常見於大型官廳的馬薩頂形式(複折式),屋頂上另開三扇老虎窗作為透風口。是網美攝影的好地方。
張躍騰老師與團員於台北郵局大門前合影留念
走讀休息站-讓雙腳休息,也讓舌尖滿足。
勸業銀行舊廈 (今為:臺博館古生物館)
勸業銀行舊廈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台北站前商圈,建築於1933年落成,為日本勸業銀行的臺北分行。戰後經清算接收,改作為臺灣土地銀行總行,1991年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2007年臺灣土地銀行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進行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於2010年完成開館,現今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
發現台北舊城城市中軸線
日治時期的台北城,城市規劃受西方現代建築影響,總督府提出美學感的城市中軸布置論。並讓中軸線旁的建築形態、樣貌、規模受規範,使其城市呈對稱美觀。參加走讀的學員可以看到張躍騰老師收藏的中軸線老照片。
小編看後相當震撼,當時的城市景觀,不亞於現今的歐洲城市。
張老師於舊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前合影留念
公園號酸梅湯是學員走讀結束後的犒賞
舊城中藏身許多好吃的美食-斤餅-走讀後的犒賞
一段旅程不在於物質上的享受,而是從都市中歷史建築,解讀出那個時代的人類思想與文化。從古蹟的空間和現今的旅人對話。雖是短短的建城一百四十年,卻有著世界各國商對與統治者中暗濤洶湧的波瀾漣漪。走讀空間,也走讀人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