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蚵田之蚵株石養蚵-聯合國文化遺產潛力點-台灣遊玩塾

金門蚵田-蚵株石復育

金門石蚵林之歌

潮汐退去,海灘露出先人的足跡,
一條條石蚵林,劃出時間的經緯線,
如南美洲秘魯的納斯卡線,出現在金門島上。
又似中國西安的海上沉默兵馬俑,訴說著千年的堅韌與智慧。

在這片廣闊的蚵田,
雙腳踏入泥灘,彎腰拾起歲月的結晶,
一粒蚵,承載祖先的夢想,
一條田,養活代代的子孫。

扁擔輕輕搖晃,
鏟子撥開了海的記憶,
蚵網裝滿不朽的傳承,
汗水與鹹風交錯,織出世代不變的歌頌。

如今,我站在這片遼闊的海灘之上,
凝視那過去與未來交錯的景象,似畫。
歷史未曾沉沒,文化依舊生長,
在金門的浪花間,低語著永恆的回響。



金門空照圖
金門空照圖-蚵田位置
養蚵選址需要仰賴漁民對大自然環境熟悉度,包括潮間帶、洋流、潮汐...等多種數據為基礎。目前全金門最適合養蚵的地點位於南山與北山聚落旁的廣袤潮間帶。



古寧頭-北山聚落
古寧頭-北山聚落
因為如此得天獨厚的位置讓古寧頭這個地方聚集了許多漁村居住,形成了兩大聚落群。分別是北山聚落與南山聚落,中間隔著雙鯉濕地。


金門蚵田-採蚵達人
金門採蚵達人
金門石蚵文化的起源於史前文化一萬七千年歷史,全盛時期有250萬條石蚵條綿延大小金門,而最大產地古寧頭,採集石蚵的面積高達17.1 平方公里。



金門蚵田-採蚵達人
金門海蚵田
金門居民以海為田,其古寧頭人的石蚵產業從明朝開始已有400年的歷史。先民用粒粒石蚵養活代代子孫,因此有著「一粒蚵養活代代子孫」的諺語。而金門石蚵是戰地政務時期金門先民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金門蚵田-採蚵達人
採蚵人:洗蚵
古寧頭漁村聚落的寫照則是南山聚落與北山聚落的蚵田。金門的採蚵技術與台灣本島地區完全不同,蚵達人僅憑藉著一雙採蚵鞋、隨身帶著一只扁擔、採蚵鏟子、洗蚵篩及數個集蚵網袋,就不分晝夜只要是潮汐允許的日子,便下蚵田採集,其一望無際的壯觀蚵田,相當值得旅客深度的一窺究竟並實際與漁村聚落的當地居民親密互動之機會。


金門採蚵人技術傳承
金門採蚵人技術傳承
現今想要傳承採蚵技術的青年漸漸減少,因為學習這樣技術必須忍受生理上許多折磨。夏天烈日曝曬,冬天刺骨的寒風。最後看著逐漸凋零的市場。如何留下這片蚵田景觀與產業,就是現今金門漁民最艱難的課題。



金門蚵田-採蚵達人
石蚵採集後集中於鐵籠中



金門蚵田-採蚵達人
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
金門北山與南山蚵田,具有世界遺產非自然地景物質文明的潛力點特質,目前在金門近海採集仍有千餘民眾,於退潮後的海灘上採集代代傳承的石蚵。其一樁樁一條條畫出的石蚵林景象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報導中形容像是「金門島上的納斯卡線Nazca Lines」,在地金門記者形容的猶如「海上兵馬俑」之壯觀景象。不僅具有文化上歷史意義,也具有人文歷史景觀的觀光資源。保護得宜可以為金門觀光留下永續的資產。



金門蚵田-採蚵達人
石蚵清洗
採蚵人鏟下石蚵後,需要將石蚵上的污泥清洗乾淨。會將石蚵放置在鐵製的籠中,浸泡至乾淨的海水中,並搖晃清洗。將石蚵上的淤泥洗掉。洗蚵過程中會有石蚵殼於海水中磨擦的刷刷聲,聽洗來十分療癒。建議有來體驗的民眾,可以靜靜感受這個美妙的環節。



金門蚵田-採蚵達人
金門新鮮的石蚵
金門石蚵,又因附著於花崗岩石上長大,在成長期間,吃著潮汐的漲退,及曬著冬季暖暖日光浴,因此相較於台灣的蚵,體型較小但較鮮甜;同時也會依著潮汐、打雷、雨天季節,及是否有年年將蚵株石清理乾淨,剖開後的大小所有差異。



金門蚵田-採蚵達人
新鮮石蚵
而台灣的蚵則是利用吊蚵的方式去養殖,這樣長期泡在海水中的蚵吃起來的腥味會比較重。而金門石蚵則比較沒有腥味。



金門蚵田-採蚵達人
洗蚵後裝入袋
(整袋石蚵裡頭裝著漁民艱辛的汗水)



金門蚵田-海上兵馬俑
壯觀的海上兵馬俑景觀
文化景觀資產保留,應該是台灣人民應該要學習的一門公民素養的課程。先進的國家都是會將這樣重要的文化資產,透過立法政策將古老的重要產業保護起來。讓後代子孫可以理解文化永續的重要性。



蚵嗲
漁村小點心:蚵嗲
產地的古村落有一位老阿嬤(嬸婆),她有空時就會用新鮮的石蚵來做蚵嗲。各位體驗完這道美食,就會知道石蚵遇上高麗菜和韭菜的味蕾撞擊感,是多麼強烈。



南山聚落-炸蚵嗲
漁村中的阿嬤手作點心
阿嬤除了會炸一手好吃蚵嗲,還會做香噴噴芝麻球。各位體驗完採蚵行程後,漁民還會帶各位來古聚落中尋找在地美味。


特點 : 半自助套裝(正航班+汽車72小時+精選住宿+採蚵一日體驗)

特點 : 半自助套裝(促銷航班+機車48小時+精選住宿+採蚵半日體驗)



阿弘的世界足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