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竹塹、風故事 - 台灣遊玩塾 - 上集
老竹塹、風故事 - 台灣遊玩塾
「竹塹」是新竹地區平埔族道卡斯族社的音譯。1661年,明朝派楊祖駐紮竹塹;1718年,王世傑率族人開墾此地,成為漢人的拓墾先鋒。隨著清朝北部開發,西元1723年設立淡水廳管理海防及治安,後遷至竹塹,竹塹成為廳治中心。1875年,因淡水開港及北部商業繁榮,沈葆禎奏請分設新竹縣、淡水縣及台北府,「竹塹」改名為「新竹」。竹塹城歷經「淡水廳城」及「新竹城」等名稱變遷,城牆於1905年日治時期因城市街道改正計畫而拆除,僅存東門。日治後期,新竹設市,隸屬日本行政單位。1945年臺灣光復,設立新竹市政府,並於1946年成為省轄市,管理東、西、南、北等七區。
俗語說 : 新竹風、宜蘭雨。台灣位處於歐亞大陸板塊與太平洋之間,而北迴歸線畫過台灣澎湖縣、嘉義縣、台東縣,大範圍海陸性質差異的現象讓台灣島冬季吹東北季風。台灣海峽通道卻是季風通過時的加速場域。故新竹地區冬季季風特別強悍。
讓我們跟著阿弘的相機一窺老竹塹的風貌,感受一下新竹風的味道。
新竹火車站
新竹火車站歷史悠久,始於1886年劉銘傳奏准建設台灣鐵路。最初的新竹車站位於枕頭山腳下,後因路線調整,1908年通車,1913年完成現址的新竹驛,即今日所見的新竹火車站。這座建築結合西式風格與日本建築元素,擁有陡斜屋頂和老虎窗設計,無招牌,並加強石材結構,展現莊重卻親和的獨特風貌。火車站成為新竹市地標,並於1998年列為國定古蹟。每天約有4萬人進出,蘊含市民共同記憶。2018年市政府完成周邊景觀改善,增設行人徒步區及透光風雨走廊,提升旅客對新竹的美好印象。
新竹東門-迎曦門
新竹東門,又稱迎曦門,始建於1827年,是當年竹塹城的四大城門之一。竹塹城的磚石城牆高一丈五尺,最初設有木造城樓,現已改為混凝土結構,屋頂為中國南方派之歇山重簷式,顯現威嚴氣勢。東門前的「新竹之心」廣場,是新竹市的文化地標,象徵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當時1999年整修時,發現了清代的護城河橋墩,工法採用「犬牙相錯」砌法,橋墩以四十五度斜切石塊砌成,形似雁翅展翼,分水防衝,展現堅固的傳統工法。東門護城河橋墩遺址,見證了清代、日治與戰後的歷史變遷。
新竹護城河親水公園計畫
新竹護城河記錄了近兩百年的竹塹發展歷史。起初設於竹塹城周邊的護城河,作為防禦海盜及原住民的設施,隨淡水廳經濟成長而轉變成象徵城市富裕的標誌。1895年日本佔領後,城牆逐漸拆除以利交通發展,護城河則改為衛生排水道。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延續日治規劃,將護城河用作市區排水系統,逐漸被稱為「東門大溝」。國民政府初期因沒有環保概念,讓家庭汙水流入此,變成人人避而遠之的臭水溝。而在新竹市政府努力下,透過汙水資源處理與回收,讓這段原本已成為臭水溝的護城河,躍身一變成為市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護城河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市民的休憩場所,周邊步道綠蔭成行,設有裝置藝術與休息區,成為市民和旅客放鬆的好去處。
日式洋式建築(位於新竹市中華路上)
走在新竹市區的路上,偶爾會發現日治時期的洋式老建築。看到這些老建築盡顯年代的風霜,卻越來越有古樸的韻味。洗石子的牆面,樸實顏色,表露出了房屋主人的氣質。我回來認真的去找這間房子的歷史故事,但網上都沒有資料。只希望這些美麗的老建築主人,可以真心保護這老屋之美。有時看到許多老建築因為分家產而被切成了一半,或是被怪手與推土機推平。內心實為不捨,時代的風霜是再新的屋子無法取代的。
新竹州廳(新竹市政府)
日治時期,隨日本建築師引入,台灣出現歐式公共建築,其中包括新竹市美術館。此建築屬於紅磚折衷風格,融合維多利亞式紅磚、白色水平線和羅馬式拱門等古典元素,並搭配日式傳統屋瓦,形成獨特美感。館體設計含三道外凸牆面、典雅的花葉紋飾與七連環垂帶,象徵合作與勝利。屋頂上老虎窗和長方形窗提供通風和自然採光。二戰後美術館曾改造,2004年依原貌修復,展現其原始風采。日治時代的官方政府建築採用西方古典主義的外觀,讓建築物的特色莊嚴又肅穆。
新竹市警察局-崗哨亭
新竹市警察局旁邊有一崗哨亭藏身於都市叢林之中,就一位觀光客而言,看到它閑置於此處,有點可惜。其實這座崗哨可以設計成新竹市與觀光客互動的一部份。例如 : 讓志工穿起日治時期警察服裝,在哪裡站衛兵。可以讓這樣的觀光文化設計互動,結合保留為歷史建築的浪潮,讓觀光客了解竹塹城的人文發展軌跡與歷史。
新竹東門市場
新竹東門市場設於1900年,曾是北台灣商業重地。1970年代的火災和重建,使其成為擁有首座手扶梯的「新竹西門町」,一度繁華。隨著科學園區崛起及便利商店增加,市場逐漸沒落。
青年創業之彩繪鐵捲門計劃
2015年,清華大學與市府攜手活化市場,開門工作室創辦人陳泓維推動「彩繪鐵捲門」等計劃,使市場再度吸引年輕人和遊客,攤商逐漸增加。現今市場不僅成為美食街,三樓也計劃成為青年創業空間,活化後的東門市場成為融合新舊文化的創新基地。
東門市場-古董小攤販
阿弘看到了攤販中的一尊雕像,它是日本銅雕像,是一位日本佛教大師的銅雕像。佛陀的思想從兩千四百年多年前從古印度一路向東傳入中國,中國玄奘法師又前往天竺取經。唐朝君王又將北傳佛教發揚光大,導致日本許多高僧前往中土取經,紛紛將佛法傳入日本。而日本這個國家的人民又將唐代建築與文物保存完整至今。反觀中國因戰亂與朝代的更迭讓許多佛寺建築毀於君王之信仰上。阿弘再這個東門市場中的古董攤販中,看到這日本高僧的銅像有感而發。
東門市場-梅桂鮮花店
這間店是新竹科學園區的宅男情人節訂花送意中人,並營業超過50年的風城老字號花店「梅桂鮮花店」。情人節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工程師肯花銀子,訂花代送討伴侶歡心,如果情人節經過這裡,就可以看到情人花束的花海奇景喔。
清代北門大街
清代北門大街是竹塹城通往艋舺的官道和海運交通路線,為當時新竹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大街因貨物集散而繁榮,大陸貨物由舊港運至北門街的長和宮,再分運各地。至日治時期,因都市計畫轉移,行政中心和商業逐漸移至東門及驛前大道,北門大街地位逐漸被取代。沿線仍留有長和宮、鄭氏家廟、進士第、明志書院等古蹟,見證歷史風華。
新竹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廟創建於1748年,最初由淡水同知曾日瑛倡議興建,與竹塹城的發展息息相關。廟宇的建立反映了當時地方治理的需求,並於清代的乾隆年間被列為官廟。隨著新竹地位的提升,城隍爺於1875年晉升為府城隍,並在1891年獲得「威靈公」的封號,成為全台唯一的都城隍廟。廟宇歷經多次修建,特別是在日治時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形成今日的規模和風貌。
新竹城隍廟-善惡功過大算盤
新竹城隍廟的善惡功過大算盤是城隍爺在一個人死後計算各別善惡功過的工具,懸掛於廟宇的屋樑上,象徵著對人們行為的評估和賞罰。算盤兩旁的對聯寫道:「世事何須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意在提醒信徒不必過於執著於世俗的計較,因為最終的公正由神明來裁決。這個算盤不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同時也反映了新竹城隍廟作為地方文化中心的角色。每年中元節和其他祭典中,城隍爺會出巡,賑濟孤魂野鬼,強化了算盤在人們心中的信仰的精神重要性。
新竹城隍廟-東轅門
東轅門的設計融合了傳統的中國建築風格,門上方常見的雕刻藝術展示了精湛的工藝。也是城隍廟最令人著迷的美食小吃攤入口。
新竹城隍廟-西轅門-重見天日
城隍廟是外地遊客來新竹最熟悉的第一站,來到城隍廟口,總是可以看到滿滿的遊客,也因為廟口小吃的興盛,城隍廟外的排水溝渠逐漸不敷使用;而我們的都發處也非常用心,逐戶與周邊攤商溝通,與商家達成共識一起改善排水問題,也讓環境更美好。
非常感謝前林智堅市長對文化堅持,再市長推廣下讓攤商自行將水溝上方的設施拆除,以利修復工程作業,也讓過去被遮掩的「西轅門」牌樓重見天日,再政府與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城隍廟文化資產越來越多元,新竹市民也可以更驕傲的跟大家介紹這座庇佑新竹百年的都城隍廟。
新竹城隍廟 - 林家紅糟肉圓
這家位於新竹城隍廟入口的林家肉圓是百年老店,四代傳承,代表著新竹肉圓的純正客家特色。其肉圓採用紅糟醃製的瘦肉,並以低溫油泡的方式製作,口感軟Q。特別推薦的有芋頭肉圓和肉燕。這裡的肉圓外皮由地瓜粉與在來米漿製成,內餡則是絞肉與筍子,沾醬甜辣且帶蒜香。林家肉圓不僅美味,更是新竹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來訪時絕對不能錯過。
新竹城隍廟 - 林家紅糟肉圓
而平實無華的小吃更能顯出在地人民生活的飲食特色。
就像這一顆顆赤紅粉白的肉圓內餡一樣,
樸素又扎實。
留言
張貼留言